作業環境監測申報:新手必備知識

輕鬆搞懂作業環境監測,守護職場勞工健康

什麼是作業環境監測?

作業環境監測是為了掌握與評估勞工在工作場所中暴露到「化學性」或「物理性」危害因子的實際狀況。透過科學的採樣、分析與評估,確認勞工的暴露風險,並作為改善工作環境、保護勞工健康的依據。

核心目的:

  • 瞭解勞工暴露危害的真實濃度或強度。
  • 評估現有控制措施(如通風設備)是否有效。
  • 確保勞工暴露程度符合法令標準。
  • 作為職業病預防與健康管理的重要參考。

監測的兩大類危害因子

物理性因子

主要指能量形態的危害,例如:

  • 噪音
  • 高溫
  • 游離輻射

化學性因子

指以氣體、蒸氣或粉塵等形態存在的化學物質,例如:

  • 特定化學物質 (如: 甲醛、苯)
  • 粉塵 (如: 礦物性粉塵、金屬燻煙)
  • 有機溶劑 (如: 甲苯、丙酮)

哪些事業單位需要實施監測?

根據《勞工作業環境監測實施辦法》,只要您的事業單位有符合特定條件的作業場所,就必須依法實施作業環境監測。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設置有「中央管理方式」空氣調節設備之建築物室內作業場所

這類場所主要監測二氧化碳濃度,確保室內空氣品質。

坑內作業場所

需監測粉塵、二氧化碳、溫度等,以預防塵肺症及缺氧等危害。

顯著發生噪音之作業場所

勞工8小時日時量平均音壓級超過85分貝的場所,需實施噪音監測。

特定化學物質、粉塵、有機溶劑等作業場所

只要有使用或處理法令規定的特定化學物質、粉塵或有機溶劑,且達到一定規模的作業場所,就必須進行監測。

重要提醒:

不確定自己的事業單位是否需要申報?最直接的方式是檢視廠內使用的化學品清單(SDS安全資料表)與製程,比對法規所列管的項目。若有疑問,可洽詢專業的作業環境監測機構。

什麼時候需要進行監測?

作業環境監測並非一次性工作,而是需要定期執行的。監測頻率依據危害因子的種類而有所不同。

監測項目 監測頻率 備註
化學性因子 (如: 特定化學物質、有機溶劑、粉塵) 每六個月一次 若監測結果符合特定條件,可調整頻率。
礦物性粉塵 (總粉塵) 每年一次 -
噪音 每六個月一次 需監測超過85分貝的作業場所。
二氧化碳 (室內作業場所) 每六個月一次 適用於設有中央管理空調的場所。

特殊情況

當作業流程、內容或設備有任何變更,可能導致勞工暴露情況改變時(例如更換化學品、新增產線),即使還沒到定期監測的時間,也應考慮重新評估或監測。

監測與申報的流程

整個流程從制定計畫開始,到最後向主管機關申報備查,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

委託合格監測機構

事業單位應委託由勞動部認可的作業環境監測機構來執行監測。這些機構具備專業人員與設備。

2

訂定監測計畫

與監測機構共同訂定「作業環境監測計畫」,內容包含監測目的、危害因子、監測點、採樣策略等。此計畫需由事業單位內的甲級衛管師或職安衛生技師等專業人員簽章確認。

3

執行現場採樣

監測機構的專業人員會到作業現場,依照計畫進行採樣。採樣前,應將監測計畫告知勞工代表。

4

取得監測結果報告

監測機構完成樣本分析後,會出具正式的「作業環境監測結果報告書」。

5

線上系統申報

取得報告後,需在規定時間內至 勞動部職安署「作業環境監測暨暴露危害管理系統」 進行線上申報。申報時需上傳監測計畫與結果報告。

6

結果告知與保存

應將監測結果告知勞工,並將計畫、報告及申報文件等資料至少保存十年。

常見問題 (Q&A)

監測結果超過標準了怎麼辦?

若監測結果超過「勞工作業場所容許暴露標準」,事業單位必須立即採取有效的改善措施,例如:工程控制(加裝通風設備)、行政管理(減少工作時間),並提供勞工適當的個人防護具。改善後應重新評估,並將改善計畫與執行情況記錄備查。

我們公司很小,也要做監測嗎?

作業環境監測的義務與公司規模大小無直接關係,而是取決於「作業場所的性質」。只要您的工作場所有使用或逸散法規所列管的危害因子,就必須依法實施監測。例如,即使是小型的噴漆廠,若使用含有機溶劑的漆料,也可能需要監測。

監測計畫一定要自己寫嗎?

監測計畫通常是由事業單位與委託的監測機構共同討論擬定。監測機構會提供專業建議,但事業單位(特別是環安衛人員)必須確認計畫內容符合實際作業狀況。最終,計畫書上需要有事業單位所屬的法定安衛人員簽章,代表事業單位已確認其內容。

申報有期限嗎?

是的。事業單位應在收到監測結果報告後,於規定的期限內完成線上申報。一般來說,建議儘快完成,以免逾期。具體期限可參考職安署的相關公告,但通常是在監測機構出具報告後的30天內要完成申報。